东莞孩子恐惧死亡心理疏导,东莞孩子总怕死是什么心理问题?

在上一篇关于哀伤(Grief)的文章里面,我们从“对哀伤的理解和态度”以及“我们可以如何支持自己和他人经历哀伤”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在成人经历哀伤的时候的一些内容(点此查看),希望可以支持到正在经历和目睹困境的人。

作为父母或者长辈,我们往往尽己所能,期望给孩子一个最安全最美好的世界,让他们不受一丝伤害;但事情往往不会如我们预想的那样美好,当一些事情发生时,我们也无能为力。

在世事无常的世界里,孩子和我们一样,不得不经历一些失去和变化。作为家长,除了照顾我们自己,支持我们自己去面对这些哀伤,我们一定也会希望能有更好的准备,可以支持到我们的孩子。

东莞孩子恐惧死亡心理疏导,东莞孩子总怕死是什么心理问题?

Photo by Iaith Abuabdu from Unsplash

这一篇文章中,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作为家长,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应对他们的哀伤,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来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先为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再帮助孩子。

首先,想提醒大家的是,在我们期待帮助孩子之前,一定要记得先照顾自己。

“先为自己带好氧气面罩,再帮助孩子”。当自身处于极度的哀伤中,我们是没有能量去好好帮助孩子的。所以,我们需要先处理自己的哀伤,等我们有了足够的能量,才能更好去帮助我们的孩子。

好了,那当我们自己处理好了哀伤的情绪,或是当孩子自己遇到了令他们感到哀伤的事情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这两个重要的角度来做准备: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孩子眼中的哀伤和死亡;然后,采取具体的行动来支持孩子更好的度过哀伤。

01

认识孩子眼中的哀伤和死亡

其实,孩子的哀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和成年人的哀伤是一样的。孩子的哀伤也是对“失去”做出的正常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自孩子出生起就和他们的生活相互交织。孩子从出生起便开始经历失去和改变,比如孩子第一次丢失他们心爱的的毛绒玩具。又或者孩子转学或者进入新的学校,他们要学会找新教室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这些新的经历都使他们在为他们熟悉的自己和熟悉的童年而“哀伤”。

但孩子和成年人对哀伤的反应又不完全一样,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还是一个发展的个体,他们对死亡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孩子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这不仅仅表现在他们的身高大小,还在于他们的认知层面,他们对情感的感受、反映和处理,都和成人有巨大的不同。

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有一个缓慢的、阶段式的发展过程:从对死亡没有认知的婴儿期;到认为死亡是暂时和可逆的学前期;再到前青年期的孩子明白死亡是永久的、不可逆的,但是死亡大概率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后,青年期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逐渐变得和成年人一样——死亡是永久的、不可逆的和普遍的。

在孩子对死亡逐渐建立认知的过程中,学前期(2-6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死亡的理解从一片空白,发展到了对死亡有了一定认知的程度。

东莞孩子恐惧死亡心理疏导,东莞孩子总怕死是什么心理问题?

Photo by Irina Iriser from Pexels

接下来我们会着重分享一下,学龄前的孩子对哀伤和死亡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尽管学前期的孩子对死亡开始有了理解,但是这个理解和成年人是不同的,他们大多数会认为死亡是暂时和可逆的(公主去世了,但是只要王子亲她,她就会醒过来呀!)。

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思考和理解这个抽象概念的意义,处理面对死亡的复杂情绪,比如通过不断的重复这个词,问很多关于死亡的问题,开始喜欢听一些关于死亡的故事,和朋友一起假扮有死亡主题的游戏,等等。

也正是因为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和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家长们可能还需要做好准备:当孩子去了解和认识“死亡”的时候,这个过程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感觉不适。

危机应对专家Jaymie Byron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五岁女孩的父亲不幸去世了。她把爸爸去世这件事告诉了所有人:公交汽车司机、十字路口的交警、老师、甚至随便什么人。不断地和其他人说:“我爸爸死了”。女孩的妈妈找到Jamie崩溃着抱怨道:“我真的受不了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Jaymie认为,孩子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母亲或者伤害别人。她所做的仅仅是去探索一个抽象概念的意义:她知道了一个新词:“死亡”。她就会开始思考:“好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对别人说,我便可以根据大家不同的反应来猜测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

孩子会在这种交互中明白“死亡”很多时候意味着哀伤。孩子不断在社交中提起“死亡”是孩子在情绪的交流中(阅读别人的回应和别人的表情)来探索一个复杂难懂、抽象的新词是什么意思。所以她们不断重复,不断问问题,以此来了解这个词语“死亡”给人带来的情感意义是什么。

当然,除了不断重复不断问问题,孩子也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去感受和处理面对哀伤的复杂情绪,如果我们稍加观察,可以在孩子的话语、绘画、玩耍、甚至梦话中,找到一些线索。

这些都是孩子学习面对死亡,经历哀伤的方式。不过,这些方式中,可能有一些在我们成人的角度看来,是不容易理解的,甚至是可能再次触发我们的哀伤的。

帮助孩子处理他们的哀伤和失去可能是会艰难的,但我们希望在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的原因之后,我们能够松一口气,然后更加坚强地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经历了“失去”之后的新生活。

02

我们如何帮助学前期孩子应对哀伤?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尝试哪些方式来支持孩子经历哀伤这个过程呢?

首先,不管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一个大的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尽可能的陪伴在孩子身边,在风雨飘渺的世界中,做他们最安全的港湾。

东莞孩子恐惧死亡心理疏导,东莞孩子总怕死是什么心理问题?

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from Unsplash Photo by Johannes Plenio from Unsplash

Parent Lab的合作专家,美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畅销书作者和神经科学研究者Daniel Seigel博士在《The Power of Showing Up》这本书中,提供了一个营造安全感的4S模型。

这4个S分别指:

  • Safe:身心安全

让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感到安全。家长需要保护孩子,尽量孩子不要受到伤害,同时避免自己成为孩子恐惧的源头。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各种媒体中,经常充斥着各种关于疫情、动荡、灾难、甚至死亡的消息,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能力完全处理和面对这些信息,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让他们远离这些成人的话题以及让他们感觉到危险的内容。如果无法避免,可以告诉孩子,不用害怕,妈妈/爸爸会保护你。

  • Seen:被看见

被看见指的是,我们不仅需要用眼睛去看到孩子的表面行为,更要用同理心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

疫情下生活的变化和动荡,这些不确定性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安的感觉。孩子应对这种内心的不安可能会通过一些“问题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在和小伙伴玩耍的过程中更容易生气、做事情显得不像往常一样有耐心等。我们需做的不是直接就去指责孩子的“问题行为”,而是要主动地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情绪原因:比如哀伤、恐惧、烦躁、担心、害怕、尴尬等情绪。

  • Soothed:被抚慰

被抚慰是指家长可以及时和恰当地安抚孩子的情绪。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安抚他们,不会让他们独自承受。

如果孩子经历了身边的人的离世,我们需要及时确认孩子的感受,向孩子表达爱并专注地陪伴着孩子 。这时,我们的语气,语调,姿势,眼神,抚摸都会起作用。

  • Secure:安全感

如果孩子可以稳定持续地感到身心安全,被看见、被抚慰,那么孩子在遇到变化、意外或面临重大的哀伤时,就会更容易去处理,更有韧性地去面对和经历这个过程。

当孩子不得不面对他人的离世时:我们需要保护孩子不要受到多次的伤害;及时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现(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会先看见孩子的外在行为,而很多“异常”行为其实是孩子内心的情感没有被看到和满足的表现)和内心的哀伤以及一些其他的情绪;同时陪伴着孩子,对孩子的情绪进行温暖和有效安抚。

如果我们是孩子的安全港湾,那么孩子便会更加有勇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即便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或者遇到了困难,他们也能回来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修复伤口、充电,然后充满能量地继续去到未知的世界中探索、发现和体验。

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去经历哀伤这个过程,而是要让他感觉到有个安全基地可以依靠:“我不是孤独一个人,有爱我的人在身边陪伴着我,理解我。”这或许可以成为孩子面对哀伤,以及从哀伤中复原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除此之外,育见的常驻专家,儿童心理学家Dr. Neha Navsaria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 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因为失去和改变而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时,我们要及时看到、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任何情绪在我们面前都是被允许的,而且任何情绪都可以被父母看到和安抚。

  • 主动和孩子聊亲友去世后的心理感受

我们需要主动和孩子聊亲友去世后的心理感受,因为聊或者不聊,孩子都在自己尝试去理解这些情感。如果家里没有人聊这些话题,那么孩子可能用一种既没用又不健康的方式去消化了这些情绪。

  • 与孩子分享我们自己处理哀伤的经验

分享成年人的经验会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面临哀伤时更加有韧性。但请记得别让这个分享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或者造成你自己的心理负担。

  • 游戏可以辅助孩子处理哀伤

尤其是孩子在玩“过家家”(角色扮演)的时候,你或许发现孩子会通过洋娃娃、小汽车等玩具来演绎他们哀伤的“故事”。这时候,孩子可能会在玩玩具的时候变得更加沮丧或者更加喧闹。(比如比平时玩玩具车出现了更多的相互碰撞,或者洋娃娃们变得更加咄咄逼人)。这些表现是正常的,孩子是在通过玩耍和玩玩具来处理、发泄自己的哀伤感情。其实这时候,我们可以加入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时候,孩子们只是需要自己找到一个发泄情绪的渠道。

  • 给孩子读一些疗愈性的故事

学龄前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这使得他们的很多感受和思想都不能直接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故事是一种“艺术”的方式,可以将孩子头脑中的知识与心灵中的感受联结起来,可以带来力量,也能够治愈伤痛。各种传统文化中,都流传着不少治愈心灵的故事,家长可以给孩子念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疗愈故事,也可以寻找一些专门的疗愈故事书籍,来获得一些支持。

在这里我们附上一个由澳大利亚“故事医生”苏珊·佩罗收录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一书中的疗愈故事供你参考:

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以一种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来看待绝症或家人、朋友的死亡,在征得作者苏珊·哈里斯的同意后,苏珊·佩罗将这个故事收入《故事知道怎么办》书中。

《蚕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小小的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小小的村庄里有一间小小的白房子,小小的白房子里住着个小小的女孩。小小的女孩喜欢养蚕,她的蚕宝宝住在一个没盖子的大盒子里。那盒子呀,是她的“蚕宝宝宫殿”。

每天清早,太阳才刚刚爬上山,小女孩就跑到小溪旁边的桑树下。

“亲爱的桑树,我能摘一些嫩嫩的桑叶给我的蚕宝宝吗?”

老桑树说:“当然可以,我很乐意帮助你的蚕宝宝,让它们长得又白又胖。”

每一天,小女孩都会谢过桑树,然后摘下桑叶带回家,放进蚕宝宝的宫殿。蚕宝宝总是“沙沙沙”地把大大的桑叶一片接一片啃掉。它们在宫殿里快乐地蠕动着,在一片片桑叶上爬来爬去,吃啊吃个不停,长得圆滚滚,胖乎乎的。小女孩看着,乐着,咯咯地笑着——她喜欢看着它们一天接一天地吃啊吃,长啊长,爬啊爬。

小女孩最心爱的蚕宝宝叫“如丝”。每一天,她都把如丝从宫殿里捧出来,让它在自己的手上爬,跟它玩呀乐呀,又是说又是笑的。

可是有一天,小女孩发现她的如丝在宫殿里一动不动的!“这是怎么了?”小女孩问自己,“难道如丝死了吗?”

不,如丝没有死!它吐出长长的、美丽的丝把自己裹了起来,最后织成了一个很漂亮的茧。不光是如丝,所有的蚕宝宝都吐丝了。它们整天不停地织啊织,慢慢地,所有蚕宝宝都变成了安静而美丽的蚕茧,一动不动地躺在盒子里。

小女孩很伤心。她想念如丝和所有的蚕宝宝。看着蚕宝宝爬呀爬、长啊长是多么好玩!而现在,一切都静悄悄的。

有一天,小女孩向着盒子喊了起来:“亲爱的如丝,我想念你和你的朋友。我多么喜欢看着你们爬呀爬,长呀长!可现在你们静静的,一动不动,我很难过。”

小女孩话刚说完,如丝的蚕茧忽然动了,一只飞蛾钻出来,飞到盒子边停下了。小女孩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飞蛾的翅膀是如此精致,隐隐透出色彩和花纹来。

飞蛾绕着小女孩飞了三圈,停在她的手上,用很清楚的声音说:“你知道吗?我在茧里开始觉得不舒服了。这个茧现在太紧了,我在里面就好像被关住了似的。看,我冲出来了,可以离开它了。我开心又自由,可以飞到高高的天上,一直到金色的太阳那里去,那比我以前做蚕宝宝的时候只是蠕动和爬有趣多了。再见了,小女孩,谢谢你喂给我的那些美味的桑叶。现在我不需要它们了,我自由了!”

美丽的飞蛾飞出窗外,一直飞上高高的天空,向着金色的太阳而去。

注意:讲述这种关于死亡的故事时,如果讲故事的人怀着这样的想法,即死亡不是最后的终结,而是一种彻底的转换,那么故事就能起作用。否则孩子会非常直接地感觉到讲故事人的疑惑,并吸收这样的疑惑。

成年人应对哀伤已经是是非常困难的了。而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习如何度过他们的哀伤甚至会更加难。但是,通过为他们提供他们现在所需要的支持,我们正在帮助他们在下次面临“失去”时建立韧性(resilience),他们将在之后人生的进程中,更快更健康地从哀伤中恢复。

我们可能没有办法让客观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变得更好,但我们作为父母,能做到的就是在有事情发生时,让孩子知道他们并不孤单。

写下这篇文章,我们也想让你知道,你并不孤单。在你养育的道路上,我们一直都在。


专家列表

Rev. Amy Zucker (教区牧师)

哀伤无法被推迟或者忽视,无论是你是否表达它、承认它,它都将持续的影响着你。

Kristene Geering(家长教练)

就像没有一个“完美”的养育方式那样,也没有一种“正确”的哀伤方式。

Jamie Byron(家庭与婚姻治疗专家)

孩子们对悲痛、危机和创伤的反应与成年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们处于发展之中。在应对哀伤这种情绪时,他们的大脑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以及他们拥有多少意识和认知会决定他们的反应。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ys.com/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