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ol.2861
见到小杰的时候,他正在康教室里做桌面游戏,除了拍了一次桌子,他多数时候乖巧、温顺,专注地摆放着眼前的玩具。
同一间康教室,还有一个刚来的小孩,每隔一阵就竭力尖叫。
刚开始我们以为他在哭闹,直到那个小孩转过来,脸上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只有平静。原来,尖叫只是他的表达方式。
这个小孩像极了刚来的小杰。
3个月,从尖叫、打滚,变成用语言表达需求,小杰是如何做到的?康复师,督导,小杰妈妈分享来了!
大米和小米自闭症
01 失控
康复师康伟第一次见到4岁的小杰,是5月11日,当时爸爸妈妈带着他前来评估。
“我们到这边玩”,“把玩具给老师”,“把玩具放好”,小杰不理会康伟,只是不断把墙边摆放的玩具搬到桌子上,而且要求他还回玩具时,他就会频频尖叫。
妈妈说,在家时,小杰有时能持续尖叫十分钟。
2岁时,小杰还不会说话,妈妈带他去广州儿童医院,确诊中重度自闭症。那刻,小杰妈妈感觉身处悬崖边上,“我看不到希望。”
干预是从2岁9个月开始的,在家附近的一家机构里。2个月后,小杰逐渐能够说出一两个字,但同时脾气也变大了,时常急躁、焦虑、尖叫。
干预了2年,小杰妈妈一直看不到更好的效果,经人推荐,今年5月,她带着小杰从粤东老家来到了大米和小米深圳坂田中心。但刚来时,她不敢抱太大的希望,“怕到时候失望会更大。”
来机构的前几周,小杰情绪爆发的频率非常高,尖叫声音又非常大,很快成了中心最“红”的孩子,大家都认识他。
最严重一次,康复师拒绝他玩水后,小杰不仅尖叫,还推翻桌子,扔掉鞋子,到处疯跑。
小杰是康伟入职以来接手的第一个孩子,那段时间她都神经紧张,每次给小杰做康复的前一天晚上,都要不断构思模拟第二天可能发生的情况。
但康伟能理解小杰。她知道,无论小杰的问题行为多严重,都不是孩子的错。他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周围人沟通,是多年习惯养成的结果。
02 干预
通过评估,督导张晒玲看到,小杰的问题行为包括:正在玩的玩具没法拿走,一拿走就尖叫;对喜欢的物品很着急,没法等待;不会用口语提要求,只能尖叫。
根据小杰的问题行为,在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时,张晒玲分别给他设置了还回增强物、建立等待概念、提要求的干预项目。
每次康复师收回小杰正在玩的玩具,小杰都会大声叫、躺在地上,为此她给小杰安排了名为“还回增强物”的康复项目,目的是让孩子在康复师的指令下能够归还当下进行的增强物。
这对小杰格外困难,他用尖叫、拍桌子、甚至挥手打人表示拒绝。
还回的概念是一点点建立的。
康复师发现,小杰抗拒“还回增强物”,是因为他以为把东西还回去就是没有了。于是,只要小杰有做到“还回来”的时候,康复师就告诉他,你刚刚有还回来,我们可以给你再玩。逐渐地,小杰理解了“还回来”的概念,可以冷静接受康复师拿走正在玩的玩具开始上课。
接下来,是建立等待的概念。
因为不知道等待,小杰时常情绪急躁、焦虑,希望立刻被满足。对此,康复师的策略是,小杰要玩什么,都告诉他,等一等,从一两秒开始,完成了就给予奖励,鼓励他,“你刚刚等待得很好”。
就这样,一点点强化了小杰等待的意识。
随后,是解决情绪急躁问题。
对于困难的课程,小杰会比较急躁,如在练习点数的时候,嘴巴说的数字跟手上点的时常没法统一,康复师就会及时的给到提示,握着小杰的手,一个一个挪着数,系统的褪除提示,小杰性情急躁的问题也改善了很多。
情绪问题还有个原因是不会提要求,表达不出来,就很难被满足,于是便会发脾气。
针对这个情况,前期督导会在活动教学里创设大量提要求的机会,去教小杰使用口语来进行提要求。
针对表达能力,督导给小杰安排了短句命名。一段时间后,康伟惊讶地发现,小杰能够描述刚刚看到的场景了。“旁边的弟弟在打气球,另一个弟弟在玩滚珠。”
03 中断
干预的过程并非畅通无阻。
中间因为家里有事,妈妈有几天没带小杰来机构干预,等到再次见面,康伟发现,小杰情绪问题暴增,几乎每节课都在尖叫。“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跟家长沟通,康伟了解到原因,家庭成员没有采取跟机构一致的干预措施。比如爸爸带小杰出去玩时,遇到小杰尖叫提要求等问题行为,担心他打扰到旁人,便第一时间满足,要什么给什么。
为此,督导张晒玲专门和小杰爸爸沟通,教他遇到问题行为如何处理,“如果不跟我们统一处理方法,孩子问题行为很难降下来”。
爸爸随后听从了督导的建议,后来妈妈反馈,小杰在家里也知道了尖叫就会终止游戏,于是学会了控制自己。
04 改变
经过几个月的干预康复,小杰情绪问题好转了很多。有一次康伟看到小杰从其他康复师那里拿东西,便说,“不可以,要还给老师。”
小杰有些不情愿地“嗯——”了一声,但还是放了回去。
随后康伟告诉小杰,这次能放回去很棒,下次如果能更安静地放回去就更好啦,并给了小杰新的奖励。
同时,小杰还学会了提要求、接受等待,现在他能够冷静、温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康伟在这个时候说,“我们等一等再玩。”
最近一天,小杰看到她站在门口,竟主动看向她,打招呼:“老师早上好”。
那一刻,康伟她格外惊喜、感动,觉得小杰看向她时眼睛里都在发光。要知道平常小杰来,理人的方式不是看,而是“瞄”一眼,随后眼睛便搜寻玩具。
小杰妈妈也能感受到孩子的变化,会看人、理人了,无论谁叫他,都会看过去,虽然很少会附带着应一声,但总归比以前大有进步,“不像以前,感觉在叫空气”。
康复师告诉妈妈,“当前阶段除了教孩子听见名字机械地语言回应,让孩子看会更重要一些,这样可以教孩子去看向呼名的人,也会增加孩子对他人的关注。”
眼神注视,代表着孩子尝试回应、分辨。小杰妈妈发现,孩子现在看到别人,可以分清谁是谁了,而之前是记不住的。
有一天睡午觉前,小杰突然跟妈妈说,“妈妈的名字叫XXX。”那是小杰妈妈第一次从孩子嘴里听到自己的名字,“好开心,天呐,你都知道妈妈的名字了。”
她感到很意外,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说过这些。后来才知道,是康复师在机构干预时教小杰妈妈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教了爸爸的名字、手机号码等,这些小杰后面也都学会了。
小杰不仅知道了爸爸的名字,也建立了爸爸的概念。在以前他无论什么事情,只知道找妈妈,“有时开个糖果,我让他去找爸爸,他跑了一圈回来,还是找妈妈帮忙。”
但现在不会了,爸爸听从康复师的指导,学习着和孩子建立父子关系后,两人有了交流,家庭氛围也变了。
从前小杰和爸爸玩不到一起,孩子玩的时候,爸爸也不会加入其中,只在一边不作声。但现在小杰会主动找爸爸玩,小杰也能和弟弟玩游戏了,想玩躲猫猫时会主动跟弟弟说,“我们要玩躲猫猫,弟弟你要当什么?”
“康复师肯指导我们父母,然后我们也跟着康复师的指导一路走过来,会比较容易,没有那么迷茫。”三个月的时间取得如此大的进步,小杰妈妈总结道。无论在干预设置,还是在问题解答上,她能够感受到大米和小米机构的用心。
如今三个月的康复干预结束,因为弟弟到了上学的年纪,坂田中心又路途遥远,小杰妈妈打算之后让小杰在家附近的幼儿园上学。
离别之前,督导张晒玲反复叮嘱了更多居家干预的内容,包括在家可以做哪些活动,哪些能力还需要强化,哪些接下来需要学习……
作者丨荣旺
编辑丨夏天 皮皮爸
排版丨荣旺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ys.com/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