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网络咨询心理医生,东莞心理咨询中心?

东莞网络咨询心理医生,东莞心理咨询中心?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资料图/图)

心理咨询师史秀雄是网络上活跃的科普博主,他曾遇到过几次网络暴力,处理方式首先是刻意不看评论区,有意切断与这种反馈之间的连接。

但完全不听、不看,常人很难做到,史秀雄也不例外,这个时候,他会对留言的用户做出区分。有些网友是老朋友,用户ID比较熟悉,平时经常留言,这部分人的评论,哪怕是批评,史秀雄也愿意看,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反馈是一种相对合理和可信的反馈;还有一些留言者,是新来的“闯入者”,他们之前从没有关注过史秀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对他并不了解,他就会选择直接屏蔽,“我会反复告诉自己,这样的评论、言语攻击,只是这些网暴者的脑补和想象,而这些都和我自己是谁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史秀雄看来,要想减少网络暴力对社会的普遍伤害,首先应该在各个层面对网络暴力有一种公众教育、有一种意识的培养。“比如我们会有健康教育,告诉大家要勤洗手、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这样一些常识,这是物理世界里面的生活常识。而在网络世界里面也要有这样一些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的常识,怎么面对网络暴力,怎么看待这件事,这个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世界的健康常识。”

“但是今天大家对于这件事情的关注和意识还是不够的,没有更多的人出来告诉大家网络暴力是怎么回事,你应该做哪些防范,应该做哪些事情应对。当我们看到一些因为网络暴力造成自伤或者自杀这样糟糕案例的时候,这就很遗憾。”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有痛苦感、功能受损和言行异常

南方周末:在你的职业经历中,因为网暴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多吗?

史秀雄:相对是比较少的。这个原因我觉得,一方面,网暴是一种相对比较突发的状况,可能受害者更多的是一种应激的反应。大家本来寻求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意识就不是很强,网暴更像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它跟你的生活有点融为一体,是在网上很容易遇到的状况,只是程度和范围的大小而已。所以大家通常不会太把这个事当做一个需要求助,甚至需要上升到心理干预或者心理治疗的层面去看待的问题。

南方周末:在你接触的案例中,遭遇过网暴的人,一般是遇到什么样的状况,会促使他们觉得一定要寻求心理干预?

史秀雄:我以前曾经有过一个案例,个人身份被不知道谁发到网上去,并且伪造出了另外一个身份。来访者是女性,她个人朋友圈发的一些照片被传到网上,是那种提供性服务的平台,有点毁她名誉的,是一种恶意的身份泄露和滥用。遇到这种事情后,她非常难受,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当遭遇到比较强烈的网络暴力的时候,有没有必要寻求心理的干预或咨询?

史秀雄: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人应该接受心理治疗?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3D。

第一个D是distress,就是痛苦,你自己感受到了当前的心理上是有痛苦感的。第二个D是dysfunction,就是你的功能受损,比如你没有办法正常地上学、上班,无法正常地吃饭、睡觉、社交。第三个D是deviance,就是你每天的言行举止产生了一些异常,产生了跟大多数人不一样的结果。当你经历了网暴,在这三个方面有所表现,就可以考虑去求助了。

如果你本身就有一些心理健康上的问题存在,可能需要考虑一方面化解网暴带来的情绪问题,另一方面就是要把更底层的问题及时地调整好,因为这次你遇到的可能是网暴,下一次遇到的可能是其他的事情,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这个问题不光是修复这种伤害,也要看怎么去增强、强化人的心理韧性,这样才能在未来更好地抵御各种各样生活中的困惑、麻烦和挑战。

南方周末:在你看来,心理治疗之于网络暴力的意义是什么?

史秀雄:我觉得心理治疗更多的意义在于,这个事情在之后如果留下一些后续的影响,如果你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创伤应激反应,会有PTSD,或者一直影响生活,包括带来抑郁等等,这种就可能要寻求心理帮助。

举个例子,当年“5·12”地震的时候,我们也去做了志愿工作,你会发现在刚刚开始的时候,灾区的民众不需要你给他做咨询,那时候他需要先恢复生活秩序,需要先把每日的吃穿住行全部都重建起来,然后你再看看这个人群当中有百分之多少有PTSD,我们针对这些人做治疗。所以一开始咨询不是立刻要跟进的事,还是要看当事人的反应。

“你看不到受害者,你甚至不觉得伤到他”

南方周末:为什么近来网络暴力事件似乎越来越显著,造成的杀伤力越来越大呢?

史秀雄:首先,过去这几年因为疫情,很多人封控在家里,这会增加大家上网的频率。国外有些研究,疫情的封控会造成网络暴力有一定的增长。

其次,网络暴力比较重要的参与群体是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网络世界当中,也参与了社交媒体平台上很多的互动。对于年轻人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心智还在发展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判断、思辨能力还不是特别完善。青少年对于善恶、伤害、攻击性的行为和言语,本身会有一种心理上的好奇,这种好奇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发展的需要,就是我好奇这件事情,我想要去尝试,我只有试了之后才知道不能这么做。就好像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他会伸手打他爸妈,他爸妈告诉他,你不能这么做,他才知道这个事情是错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需要一个尝试和验证、得到反馈的过程,你才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判断。

有时候你需要真的伤到一个人,看到别人受伤很痛苦,你才知道这个事情让我自己感觉很糟糕,我以后不要做这样的事情了。但是放在社交媒体上它的问题就是,你看不到受害者,你甚至不觉得你伤到他,你甚至觉得我只是成千上万的评论当中的一个,我做这点事情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吧。所以他没有办法通过后续的反馈了解到自己这样做是会伤害到人的。

我觉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年轻人参与到网络暴力当中,可能也是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得到反馈、纠正、批评和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网络生活占据社会生活的比例又确实越来越高,你可以理解为他的道德教育、他的社会关系的教育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网络了,但是网络给我们的道德教育相比于现实世界是有很多局限的。

南方周末:遭遇比较激烈的网络暴力的人,滑向抑郁症或者造成心理问题的危险有多大?

史秀雄:网络暴力肯定跟几个很严重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焦虑、抑郁,很负面的自我评价,低自尊,包括自杀的行为,这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很多网络暴力给人带来的,对你侮辱的言语,是很直接地说“你去死吧”或者“你不配活着”,甚至有点怂恿你的感觉,所以它带来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

如果你在遭遇网暴的话,比较重要的一点是你需要向身边的人求助,需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重建连接。比如你是一个本身就比较孤僻,生活当中和现实中的人互动比较少的人,你在遭遇网暴的时候就会更容易进入到更孤立的状态里。而人越孤立,可能也越想要获得某种情感上的连接,可能就更加依赖网络,这样就形成一个死循环,就切不开了。所以比较重要的就是让生活中的一些人知道你的经历,为你提供情感支持,为你提供对你这个人的鼓励和确立,帮助你去区分网上说的东西是胡说八道,那个不是真的你,通过这样的方式为自己建立一些心理上、情感上的缓冲。

“它不是冲着我来的”

南方周末:就像你所说,网络暴力是无数你看不到的陌生人给你的,拳头都不知道打向谁,所以很多人在公共的社交网络都不说话了,但这样会不会也是一种纵容,纵容、容忍网络暴力的发生?

史秀雄:如果你讲的是公众人物、KOL,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的建议反倒是,你要先放下你试图想要去惩治、去减少、去改变这部分人的想法。我不是在为网络施暴者合理化他们的行为,但是我确实觉得网暴的行为本身是有一定的心理功能的,这个功能就是我们讲的现代人的生活,有大量的人可能很孤独,很孤立,他在心理上所接受到的连接和刺激是非常少的,但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持续地接受外界的刺激,这样才能维系我们在心理上自我良好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实施网暴,你可以理解为他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种外界的刺激,他更多是在刷存在感,这个心理需求不论怎么纠正,不论怎么引导,都会存在。

你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一个谁都不是的普通互联网上匿名的用户,我怎么样说话才能让别人给我一个回应?我去夸他,我说好话,这当然能带来回应,但是如果我去骂他,带来的回应肯定比我赞美他带来的回应更强一些。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们会慢慢发现好像我去攻击别人,总是能得到这样一个刺激,时间久了我就会更加依赖这种方式,我得到的满足感也更多。

所以我觉得可能不必要试图通过某种义正严辞的方式去谴责这样的人,去改变他们,这是很难改变的。如果你带着这种想法去发声,最后就是你自己会很消耗。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把你的观点用负责任的、严谨的方式发出去,你在发出观点的时候,只是想着我要给那些真正愿意听我的人,我给他们听到就可以了,至于其他的人怎么想不重要。

南方周末:对于普通人来讲呢?很多人可能只是在网络上发个评论,就招来了网暴,他们应该怎么应对?

史秀雄: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普通人相对更安全一点,因为你这个人是躲在你的ID背后的。但是普通人还是要有一种意识,就是当别人网暴你的时候,这些人不是在对你这个人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也没有兴趣保持一个理性的、靠近现实的、客观的对话和沟通。他们的动机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只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也好,来引战也好,来获得他人的回应也好,这样给他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仅此而已。普通人在心态上的转变,有点像是你需要放下自己的自我,甚至放下自己的自恋,你需要告诉自己,这件事情跟我这个人没有关系,它不是冲着我来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下手机,关掉电脑,不去看,主动地切断这些东西,尽可能不要让自己受这些事情的影响。

总体来讲,网暴危害的大小不是从客观上来看待的,而是由当事人主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坏消息就是,你一直用很不恰当的方式看待它的话,你受到的伤害就会被放大。但是如果你找到合适的角度去理解,你就可以比较有效地去控制、去限制这种伤害。所以我觉得它伤害的大小是和我们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和理解直接相关的。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越清晰,就越有可能自己在主观的角度,选择用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理解这件事情。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嫄媛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ys.com/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