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精神心理创伤咨询,东莞精神心理医生咨询?

东莞精神心理创伤咨询,东莞精神心理医生咨询?


精神心理疾病俨然已快成为主流问题,然而,普通公众对它的理解却还远远不够…


(本篇文章信息量大,干货内容多,总字数为6585,请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阅读)


01、心之殇

现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高发,已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但社会主流对此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原因有几个,第一是这类问题确实还没有上升成为影响民生的几大关键问题(尽管近些年此类问题所占比重已大幅上升),第二是心理疾病等相关问题相较其他事物难于理解,更不容易成为主流人群所能认知清晰的对象。

但是话说回来,它毕竟已不再是小问题。全世界不分国家、地域、民族,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都差不多(尽管有个中差异,但仍然基本大致符合每类疾病的发病率),这十分值得重视。拿中国来说,现有人口14亿,符合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诊断的人群少说数以亿计。

具体的哪类病种,就不展开说了。

同时,我这里提到“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似乎它们是两回事。但是严格来说,精神疾病即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就是精神疾病,但是在我们日常口语化的表达里,似乎“心理疾病”的程度要“轻”一些,“精神疾病”,或者“精神病”的叫法要显得病情更重一些……但其实这些,只是文化语境的不同,本篇文章里,对二者不做区别。

“心理问题”,在这里则显得要轻微很多。事实上,心理问题属于正常人群、正常心理的轻微失衡现象,而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则属于在神经化学层面的大脑神经元系统的建构上出现了失衡,两者已不属于同一水平面的相类事物。

这么说莫要产生歧义,人类的大脑精神系统复杂异常,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宇宙之谜未被揭开的话,那么大脑和精神疾病真正的成因之谜仍是首当其冲

物质的现象易于理解,但涉及到人类的精神问题,至今没有一个专家能把所有的真相全部揭晓,所有的工作都像是在盲人摸象。

02、精神病理学vs心理学巴拉巴拉?

20世纪有两个同样伟大的德国人,也恰巧都出生于同一年,即1856年。一个叫做弗洛伊德,建立了精神分析学问。另一个叫做克雷丕林,建立了最早的精神疾病科学诊断分类,现在临床上部分仍在沿用。

对于弗洛伊德来说,后来的精神分析发展得风生水起,直到今天中国,都有为数不少的精神分析师,或者说叫精神动力学派的咨询师。但是这个发展壮大,其疗效呢?只能说,当人类的精神问题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作为第二物质系统的语言符号所能带来的帮助和意义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很可惜,作为新兴事物,又如此“对口”、“应景”的包含精神分析在内的诸多心理学治疗方法,仍然是在今天被广大饱受心理疾病煎熬的人群趋之如骛。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对于克雷丕林呢,我个人认为他的名气虽然远远不如同时代的弗洛伊德,但是从很大的角度和意义上,他做出的成绩和贡献要在弗洛伊德之上。

精神病理学的临床分类,虽然一直在被诟病,但是随着发展,CCMD-3(中国精神疾病临床分类诊断第三版)、ICD-11(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DSM-Ⅴ(美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第五版)三大体系在国内已逐渐完善,查漏补缺,虽然还有一定的问题,但总体上一定是进步的。

再反观心理学在心理疾病领域的贡献呢?除了变态心理学(现分支多已改名为异常心理学)的内容符合三大体系的分类以外,在心理学领域,可以毫不客气地说,除了有脑电生化指标作为基础参考数据的“治疗”和干预以外,所有的心理学治疗方法和研究理论都属于心理学的形而上学”,既不可以拿来当作科学,而照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也不具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普适性。

但反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一类的东西目前在中国发展得风生水起,这还是和大环境到了有关系。什么大环境?即——国人的心理问题突出爆发,已经成为一个避免不了、无法忽视的现象。

但是在这里仍要说明,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精神疾病,这些平时容易搞混弄错的字眼,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与外延。上文已经提过,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从严格的学理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也许有的体系会将二者进行划分,即认为“精神疾病”是比“心理疾病”更重的一个等次,但探究下来并无实际的意义。方便起见,本文将精神心理谱系简约划分为健康心理、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疾病,或可叫精神疾病)

03、健康谱系and心理、生理

健康心理自不必说了,那是人人都向往或追求的一个目标,是一种健康、和谐的自然存在。

心理问题,是人人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或者说,是人人都会在一生之中的某些时刻遇到的一些问题。通常来说,心理问题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并不会很大,至少是限定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一个有着心理问题的人,通常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得到解决。退一万步讲,即使心理问题一直存在,没能消除,也不会对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不会给当事人带来过激的社会功能的破坏。这是心理问题的特点。

而心理疾病,或者说精神疾病呢,它则是一种严重的大脑精神功能紊乱。对应的很可能是部分脑区的生化结构的病损或改变,虽然有时候这个病损或改变太过于微观,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任何仪器能够给各类的心理疾病直接做检测从而做出诊断,但是心理疾病的发生绝不等同于简单的心理问题,更加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属于生理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了,生理和心理的界限究竟在哪里?什么是生理问题,什么又是心理问题。是这样,按照目前主流科学的定义,“心理”主要指的是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所派生的功能,心理的指标依赖于中枢神经的活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说法,那便是意识是物质发展的最高形式,物质是意识活动的功能基础;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是生理的功能。

心理学产生得本来就较晚,在世界第一批次的公认的心理学家当中,俄国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是一个典型。巴甫洛夫本来的身份是一名生理学家,但由于他对经典条件反射的贡献,后人将他封为了“心理学家”。据说他自己是十分反对这一称呼的,在那个科学尚未完全分化的年代(注:巴甫洛夫出生于1849年),研究心理还多被认为是一件荒诞的事,所以巴甫洛夫至死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名“心理学家”。

这也由此可见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关系。

总体来说,心理是生理的发展功能这一观点,基本贯穿于主流的科学定义。

04、古人不得抑郁症吗?

那么,现代的心理疾病这么高发,难道就真的是现在这个时代的问题吗?

当然有时代的因素在。高节奏的现代化、高压力的社会发展进程,令人堪忧的中国式家庭的幸福感降低…这些都是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的因素。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那便是:现代人生活水平好了、文明程度开放了、科学观念加强了,才有能力和机会去普查和关心自身的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古代并不是没有抑郁症,远古时期也不是没有原始人得精神分裂症,秦朝人也不是对双相情感障碍免疫,宋代的农民也有可能会得严重的焦虑症,唐朝的诗人也说不准会罹患强迫症,大清的带刀侍卫也有可能患有某种人格障碍……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由于当时科学落后,人们的关注点也不在此,所以没有办法统计罢了。

现在说清楚了吗?现代的心理疾病之所以看起来高发,第一是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则恰好是因为时代的便利,才能得以检查和发现出相关问题。对于前者,你可以抱怨时代;对于后者,你恰应该感谢时代。

感谢时代具备了能够普查和发现出这一类问题的能力。

但是,时代做得远远还不够,或者说,我们也并非处于最好的时代。就像现在的心理疾病已经逐渐开始得到主流的关注,但是更多的人仍然是不理解它、不能够正视它,无法用科学和客观的目光来看待这一类事物。

05、尼采也有心理疾病

一百多年前,德国的哲学家尼采疯了,说什么的都有,从慢性精神分裂症,到右后视神经脑膜瘤;从双相情感障碍,到多梗塞性痴呆;从焦虑抑郁,到皮质下梗死白质脑病…时至今天,都还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他的思想,他将自己“想”疯了,陷在自己的思想中出不来了…对于这些可爱的朋友,只能说一句:科学普及的道路,任重道远啊。

说回尼采的疾病,他的病不是典型,因为他的病太复杂了。除了传统的心理疾病(尼采从小有抑郁、焦虑,而且有学者指出尼采罹患有躁郁症,即双相情感障碍,认为1881年的8月尼采于瑞士希尔斯-玛利亚小镇的恩加丁山谷中悟出“永恒轮回”之时正是他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体验),尼采的大脑一直有着持续疼痛、几乎伴随着失明的症状,再加上尼采的父亲也是死于脑病,所以对尼采疾病的研究可谓是五花八门,其中充满着争议。

但是尼采毕竟是个坚强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了世人:怎么活都是活。而且尼采用自己手中仅有的烂牌,过完了自己不屈的一生,这是十分值得敬佩的。

尼采如果生在今天,也是一位标准的心理疾病患者,只是不知道如果通过现代的医学技术治好了尼采,他还会不会写下那些非凡的哲学。

我一直认为,尼采的哲学是他努力治愈自己的结果,也是他向不堪的命运和惨重的逆境所斗争而换取来的产物。但这么说你切莫因尼采最后崩溃了而觉得他失败了,正相反,尼采的斗争恰恰证明,他赢了。

你说,一个从来不向命运叫屈、一直埋头作战,努力解决问题、创造力量的斗士,他又怎么可能是输的呢?

结果,有时并不代表胜利或失败。

06、时代的风口浪尖

就像现在的许多心理疾病患者一样,有时不了解的人们,往往以为是他们太过于脆弱或者缺乏某种素质而导致患病。结果恰相反,许多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恰是意志力太过坚硬,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艰难和困境,这是有苦而无处去诉说的。

由于命运的不幸,他们罹患了某种心理疾病,而并非因为做错或漏过了什么,才导致如此。很可惜,这个真相是常人无法看到的。

现在的心理疾病患者,一般来说,比起过去时代罹患心理疾病的人,还是要幸运很多。现代有药物可以治疗,很多的疾病在一定范围内都可以通过药物而得到控制,这是过去时代没有的便利。

世界上第一款公认的精神类药物距今不过是短短七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这一代的人,刚好赶在了历史的风头。如果再早100年,可以说心理疾病几乎是无药可用(此处专指西医,中医虽然也有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但疗效甚微,通常来说,很少有患者能直接从中医处得到获益。当然,中医的学问也很深奥,这里只是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如果有例外,欢迎指正,此处意见保留);如果再晚100年,一百年之后的人们说不定已经攻克了心理疾病。而不早不晚,现在的人们生活在这个时候,的确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前面提到药物可以治疗心理疾病,但是,药物对所有的患者都有用吗?或者说,药物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不一定。

对症的药物虽然是人类有史以来和心理疾病所做过的斗争中取得的最大成绩,但是药物的研发史还是太短了。不足百年的时间不仅还没能让人们彻底揭开心理疾病之谜,也没有做到每种药物对每位患者的应答率均是有效的

但是也不必灰心,人类总是在摸索中前进,在黑暗中试步,在曲折中求索,在绝望中守候。

07、心理咨询/治疗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了,你总是提药物,提药物能治疗心理疾病,但怎么不提别的方法呢?

好问题!不是别的方法治疗不了心理疾病,而是心理疾病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心理疾病有可能自己痊愈,这在现实中也是可能发生的,而且有一些所谓“通过自己的方法治愈了心理疾病”的人,在网上会去给别人传授治愈的经验,但很有可能都是错的。高血压、糖尿病,甚至是癌症也有可能会自愈,医学和生理上的事情是很复杂的,但别人自愈了也不代表你也能自愈,大多数的心理疾病患者,恐怕是没有这个好运气。

另外,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式能够治好心理疾病吗?

这也是一个好问题。

不过现在的人往往都迷信着心理咨询和所谓的心理治疗,因为毕竟听上去似乎就是“配套”的嘛。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好像都是“心理”上的事,那么,“心理”学不就是对症下药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不就是解决问题嘛~

事实上,真如此吗?

那可是大错特错了。

给你举个例子,心理问题就好比是一个人身体的亚健康状态, 一个人肠胃出了问题,或者哪哪感觉不舒服,体验欠佳。这个时候,通过一些适当的调整,是能够恢复健康状态的。而心理咨询或者说心理治疗的作用,就好比用某种食疗、按摩、养生,或者是调整生活作息、改变生活状态的方式来进行调节,当然有好的可能。

而心理疾病,则像是一类严格的身体病症。我这里不太好用高血压或者是糖尿病一类的例子来打比方,但是大概意思相信读者能够明白,针对于“心理疾病”这样的身体病症,就需要吃药、打针,去正规的地方就医、诊治,而不是拖着不管,将小病养成大病,或者是轻描淡写,不痛不痒地做一下象征性的处理,这样都是好不了的。

我们回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例子,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像是食补或保健按摩一样(“心理治疗”的程度较之“心理咨询”要深一些,但切莫因“治疗”二字将其神化即可),食补或保健按摩一类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固然可以调理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也可以在应对疾病的时候作为辅助手段而进行配合治疗,但倘若只拿它用来治病,将希望一心扑在用这些辅助方法能够治疗严格的疾病上面,那希望一定会落空,信心也会遭到打击!

这么说并非表示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面对心理疾病时是完全无用的,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多接受几次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也是好处大于坏处,这点要客观的承认。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至少也是一名有着心理学学习理论、有着心理或精神卫生职业的道德操守的咨询师或者称治疗师来为你做专门的“心灵服务”。即使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健康人,在这种职业关怀和有温度的人文设置背景下,也会感觉到温暖、被治愈、被倾听,更何况心中本就是带有巨大创伤的人群呢。

所以,在心理咨询行业,有着这么一句话:心理咨询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过了其所学技术流派的差异。

正是此理。

08、掣肘

往往一段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关系的有效,是通过心理咨询的职业设置(例如心理咨询的专业性、保密性、正式性治愈着一个人,而并非发生在咨询过程当中的那些事本身)、心理咨询所表现出的人文性关怀、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温暖性特质,等等,这些来体现的。

至于具体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无论是精神分析,还是CBT(认知行为疗法),还是人本、行为主义、沙盘、森田、叙事、短焦、接纳承诺、家庭系统排列、萨提亚、催眠……本质上都是用某一个理论模型来试图阐释和解决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本质上仍然不是在用以语言符号作为载体的“第二物质系统”来解决问题,便是在对当事人身体运动的过程进行介入,本质上仍然是在调整某种生活节奏,创造或干预一些生活状态。其效果,不能说没有,而且也确实有人从中获益。但是从总体上,对于一些已属于“物质性问题”的心理疾病,这些方法无异于都是隔靴搔痒。

那有没有切实有效的解决心理疾病的方法呢?有,通常来说很复杂,而且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且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之间的差异也是巨大的,就拿两个同样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其患病原因、治疗方法、康复途径都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病和病之间,也有种类、程度的差异,两个同为焦虑症的患者,可能一个是轻度,一个是重度,那么治疗思路、治疗所需的耗时和精力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怎么好用单纯的一两句话来概括呢?

但是总体来说,正视心理疾病,面对现实,不要因为着急而去迷信某种非科学的治疗方法(当然医学上也是有奇迹的,只不过这奇迹发生在每个人头上的概率还是太低了),也不要去刻意地迷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正规医院就诊和积极自我调节之间,选择一个稳妥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之外,去寻求一些其他的方法。这才是最靠谱的。

这篇文章尤其“抨击”了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部分心理疾病无甚疗效的现象,可能和现下主流的观点和趋势有所不同,大家选择有用的部分,吸取就好。

希望内容对你有帮助。

09、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总体的论调是持悲观态度的,但是悲观不代表放弃,悲观也不等同于不去努力。“悲观”只是因为看清了深刻的真相,而并非对于现实的投降态度。

看清问题,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前战。

这篇文章,对于心理疾病的所有谱系并没有完全地展开介绍,由于心理疾病的谱系庞杂巨大,也不是一篇文章能说清的。以后更多的内容,留在未来吧!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当尼采哭泣》这部心理小说的文章,抨击过简单、低级、单一化、一厢情愿式的心理学视角在往人身上套的时候所出现的掣肘,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不过位置高如《当尼采哭泣》的作者,“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之父”的欧文·亚隆尚且可能令人无奈地用“爱”试图来感化尼采,那么市面上众多的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们想用单一的视角来试图解决掉“心理疾病们”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篇文章就到这里吧!

更多的内容,留在以后。

(作者:尼采的胡子)

浏览官网肯定赠送七大超级赠品和赠送价值¥2万元的珍贵课程98套。 添加 微信:a1978531790  官网:www.xlzxkf.com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7853179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axlys.com/3000.html